“我想离开浪浪山,出去闯闯。”
这句来自动画电影
《浪浪山小妖怪》的台词
为何能瞬间击中无数人心弦?
大银幕上
寂寂无名的小猪妖
毅然走出浪浪山
与伙伴们踏上了看似不可能的征程
——挑战那条充满艰险的取经路
从此
浪浪山不再只是一个虚构地
它成了我们心中无形之山的代名词
面对人生中的浪浪山
翻越的勇气从何而来?
答案或许就在脚下——
迈出第一步
罗湖教师张珍珠
正是这样一位“翻山者”
她跨越山海,奔赴异国
用一盏盏温暖的“汉语灯”
点亮了泰国孩子们的世界
三万字支教日记
字里行间记录的不仅是教学点滴
更是一座座文化之桥的悄然架设
一起走进她的故事
↓↓↓
泰国素叻他尼府的阳光,在华萌学校的教室里流淌。孩子们高高举起亲手绘制的京剧脸谱,用尚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中文欢呼:“老师,好看!”被这片斑斓色彩和纯真笑脸簇拥着的,是来自罗湖区清秀幼教集团的教师——张珍珠。
张珍珠已经在泰国支教了近10个月。支教期间,她用整整3万字的电子日记,细腻记录下这段在异国他乡播撒中华文化种子的教学经历。日记里记录的,不仅是张珍珠个人的支教故事,更是一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异国土地上,以爱心为舟,以文化为桨,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一盏盏“汉语灯”的动人历程。
张珍珠支教日记(部分)
01
文房四宝:
“文化密钥”叩响童心之门
2024年10月29日,张珍珠正式抵达泰国南部素叻他尼府开展支教活动。作为广东省侨办选拔的支教教师之一,她将在当地唯一一所华文学校——华萌学校度过教学时光,为一群华裔及泰国本土儿童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。
初到异国,语言和文化差异是张珍珠面临的最大挑战。尽管此前参与过新疆喀什等地的短期支教,但长期驻扎海外仍让她心怀忐忑。除了一些教学的必需品,张珍珠随身携带了一些茶叶、中国结、汉字书签、文房四宝等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小物件。这些小物件不仅是个人情怀的寄托,更成为她与当地师生建立信任的“文化密钥”。
在华萌学校,张珍珠面对的是一群中文零基础的孩子。“有小部分华裔学生,但已经不会说中文。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多学习传统文化,不要忘记自己的根。”为了打破语言和文化隔阂,张珍珠以感官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方式打开学生的心门。
支教在外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她说背后有强大的支持团队——清秀幼教集团。“教学上,我会运用一些漂亮的图片、有趣的短视频去展示,让孩子更直观地去看去理解。此外,像书法、绘画、服饰、皮影戏这些中国非遗文化,可以巧妙地将我们学校提供的‘文化课程资源包’跟当地资源做结合。”
02
黏土年夜饭与香蕉糖葫芦:
3万字里的“教学密码”
如何将泰国本土课程与中文教学有机融合?这是张珍珠在华萌幼儿园教学时持续探索的核心课题。
“我主要采取了在地融合与生活即教育的方式。”泰国水灯节,张珍珠巧妙地将《静夜思》中皎洁的月光与泰式水灯承载的美好祈愿相连;宋干节(泼水节)的欢腾中,她引导孩子们发现中泰节日里共通的“团圆温情”与“活力祝福。她的课堂不拘一格,常常延伸到游戏场、自然里,让知识在真实的体验中生根发芽。
“去年得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,我立刻想到要让孩子们感受下春节。‘年夜饭’这个概念对泰国孩子很抽象,我们就用黏土‘捏’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捏着饺子、鱼、年糕,民俗文化也悄然入心。”她还就地取材,带领孩子们制作了独特的“泰版”糖葫芦——用当地香甜的香蕉、芒果替代山楂,裹上晶莹的糖衣。“孩子们尝到糖葫芦后,都感到非常惊喜和开心。”
这些闪烁着教育智慧与温情的点滴,都被张珍珠如数家珍般记录在她的日记里,洋洋洒洒已达3万字,部分内容以新媒体形式呈现。“起初是随性的记录,后来发现,把每天的教学实践、观察到的孩子变化写下来反思总结,对工作大有帮助。也能为后来的支教老师提供参考。”
03
从“教孩子”到“育教师”:
架设更宽广的文化之桥
在张珍珠心中,文化的传播不应止步于孩童的课堂。面对华萌学校本土中文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,她主动肩负起“育教师”的新使命,致力于为当地培养可持续的中文教育力量。
2025年5月,张珍珠系统性地为30余名泰籍教师开设中文培训课程,从“你好”“请稍等”等日常用语教起。她的影响力还辐射到更广阔的舞台。2025年泰国儿童节,她与侨办老师精心策划,带领泰籍学生在府级庆典上表演了英姿飒爽的中国武术扇子舞,成为现场瞩目的焦点。
同年2月,张珍珠主导的“汉语文化营”更是吸引了11所学校逾百名学生参与。她还巧妙地用色彩教学串联起京剧脸谱艺术,带领孩子们共唱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用刚劲有力的《五步拳》展现中华精气神。辛勤耕耘终获硕果,在泰国南部汉语技能大赛上,由张珍珠和当地中文部老师共同辅导的学生们一举斩获7项大奖。
“由于中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,中文在泰国的热度持续攀升,越来越多的公私立学校开设中文课。”张珍珠观察到,“泰国人学习中文,不仅是出于实用需求,更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与向往。这份好奇,或许正是我们文化交流最肥沃的土壤。”
如今,八个月的耕耘悄然结出累累硕果——她和当地中文部老师辅导的学生在泰国南部汉语技能大赛斩获7项大奖;她设计的“青花瓷文化墙”“中文名字树”让教室变身文化博物馆,泰国校董首次提笔写“福”字;幼儿班哭闹的“小泪人”蓝天,从扑进她怀抱喊“UJI”(泰语:妈妈),到举着画说“老师”,成为跨文化信任的缩影。
毕业季的华萌学校,张珍珠看着孩子们手捧泰铢花束走向新旅程。这一刻,她日记中的感悟有了更深的回响:“当异乡星光落进他们诵读中文的瞳孔时,我们已完成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接力。”
张珍珠用脚步丈量山海的距离,更用三万余字的日志,丈量着文化传播的厚度。 她以行动证明:真正的教育无国界,它正是翻越“浪浪山”最坚实的桥梁。
当一粒粒汉语的种子,伴着爱与坚持,在异国土壤生根发芽,我们便相信:所有翻越的勇气,终将在世界的每个角落,绽放成耀眼的光芒。
信息来源: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、央视新闻
统筹整合:罗湖发布
如需转载,请注明以上内容
现货配资网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